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嫦娥奔月”到“墨子”传信,从“北斗”组网到“天眼”巡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以“四个特别”精神不断书写着问鼎苍穹的传奇。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排头兵”,辅导员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更需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融入育人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构筑起助力学生飞向梦想的“发射塔”。
一、怀有“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恒心,解锁“特别能吃苦”的暖心坚守密码
一部载人航天发展史,就是一部坚守一线的奋斗史。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他们昼夜不眠、辛劳工作;为了科研探测、实地试验,他们奔赴大漠、驻守戈壁;为了逐梦飞天、探索宇宙,他们咬牙坚持、刻苦训练。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苦苦追赶到挺起脊梁,是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持续努力的结果。
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最前沿、第一线,也经?;崦媪偌蹦严罩毓ぷ?,如陪护急诊学生到深夜,凌晨寻找失联学生,寒暑假走访偏远山区家庭等。做好学生工作没有捷径可走,这些“苦”是我们工作的“必修课”,但也正是四年如一日的坚守陪伴,才能让学生更好成长成才。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自身一定要“沉下去”,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将手机变成“心灵热线”,将笔记本变成“学生成长日志”,通过谈心谈话、走访宿舍、深入课堂、暖心家访,用温暖赋能、用温情感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二、怀有“事不避难者进”的决心,解锁“特别能战斗”的充电提能密码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风险挑战最大的重点工程。这项异常艰巨的浩大工程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是因为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险阻、磨炼过硬技术,勇于攀登、敢于超越。起步初期,面对简陋的装备设施、稀缺的专业人才、薄弱的技术力量,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练就过硬本领。
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学习这种“艰而不惧、难而不畏”的精神,面对学生工作中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和“难啃的骨头”时,思想上要勇于挑战、敢于作为,行动上要克服“本领恐慌”,把充电提能作为常态。学生工作千头万绪,小到日常生活琐事,大到思想教育引领,我们要引好“千条线”,当好“一根针”,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突破“舒适圈”,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从“劳模型辅导员”向“专家型辅导员”的转型与升级。
三、怀有“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智慧,解锁“特别能攻关”的精准思政密码
自我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实施以来,从最开始的遥望月球到如今的月背采样,短短二十年变跟跑者为领跑者,离不开航天工作者勇于探索、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智慧。航天领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中国航天人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敢于摒弃传统观念和思想藩篱,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开展精准思政工作同样需要打破常规的智慧,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必须克服大水漫灌的粗放思维,坚持精准滴灌的育人理念。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化、毕业生“慢就业”、大学生“躺平”等新挑战,辅导员要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常态化开展“精准画像”,善于用青年话语、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四、怀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觉悟,解锁“特别能奉献”的使命担当密码
在航天人的心中,“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信念坐标,为此,他们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像螺丝钉一样把自己牢牢拧在工作岗位上,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甚至是生命,铺就了中国航天的传奇之路。在伟大的成绩面前,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名利地位,默默无闻,无怨无悔。
作为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辅导员不仅是最接近学生的人,更是大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我们要充分汲取这种无私奉献、重任在肩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牢记“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牢记作为一名辅导员的责任使命和初心担当,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做学生身边的知心人、暖心人、引路人。
俯身育人,责任在肩。在学生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以载人航天精神为指引,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上砥砺前行,用“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扎根学生工作一线,用“特别能战斗”的意志应对各种挑战,用“特别能攻关”的智慧创新工作方法,用“特别能奉献”的情怀擦亮育人底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